查看原文
其他

亚洲首位!吴立新荣获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mbassador奖并被授予AGU Fellow

易科学 2020-09-16



当地时间8月22日上午,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发布2019年度AGU各大奖项评选结果,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荣获AGU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导力(Scientific Leadership)最高奖——Ambassador奖并同时被授予AGU Fellow(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这是AGU历史上首位获此奖项的亚洲科学家,也是首位成为AGU Fellow的中国海洋学家。



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成立于1919年,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地球科学学术组织,现有会员6万多人。AGU于2013年设立Ambassador Award,每年从现有6万多会员中选举1-5人,以表彰其在科研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非凡的科学领导力和社会影响力,能够汇聚全球顶尖力量,组建国际一流科研团队,共同应对全人类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之前获得AGU Ambassador奖的包括世界气候变化研究项目(WCRP)前主席、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地球观测项目首席科学家Ghassem Asrar博士,国际海洋科学委员会(SCOR)前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Robert Duce 教授,AGU下任主席、杜克大学Susan Lozier教授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杰出科学家。获得AGU Ambassador奖的科学家同时授予AGU会士。AGU每年从其现有会员中选举60名左右成为会士,当选率为0.1%。


2019年恰逢AGU创建100周年,吴立新院士在今年获奖并成为AGU会士,彰显了中国海洋科学家在国际上与日俱增的影响力及领导力,并将为打造海洋领域全球协同创新网络,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创新引智基地的海外学术大师和外方首席-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地质系讲席教授Thomas Bianchi也以其在碳循环领域的突出贡献而当选AGU会士。


Bianchi教授长期从事有机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在河流、河口和近海碳循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迄今在Nature、PNAS、GCA和GRL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共出版专著8部。现任Marine Chemistry杂志主编。是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国际地球化学学会会士。Bianchi教授与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合作已达10余年,双方通过联合申请项目、培养博士生、合作研究等方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在推动海洋化学学科发展、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国际合作方面的突出成绩,Bianchi教授获得2018年度山东省政府“齐鲁友谊奖”。



吴立新院士简介



吴立新,1966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任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长期致力于大洋环流与气候研究,在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和海-气相互作用方面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在跨尺度海洋动力过程及海气相互作用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


吴立新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多项科技部、基金委重大科研计划项目。依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领导发起了“透明海洋”重大研究计划,推动新一代全球海洋物联网、海洋超算等工程的实施,为海洋强国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发起了全球海洋领导人峰会,被誉为全球海洋领域的“G20”峰会,为全球海洋主要科研机构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提出的“透明海洋”计划成为联合国未来十年海洋科学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六大路线图之一。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推动了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NPOCE)国际合作计划的实施。推动建设南北两极国际合作平台、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拟与预测平台,发起“跨越地球时空”(CRESTS)计划,围绕地球系统气候环境演变机理及预测开展全球范围内多学科交叉研究。


吴立新于2007年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2011年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被评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同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2019年1月,领衔完成的成果“大洋能量传递过程、机制及其气候效应”,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9年4月,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目前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个深海大洋重大研究计划“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指导专家组组长。


吴立新致力“透明海洋”计划

让海洋看得清,道得明,报得准

1966年,吴立新出生于安徽桐城市新渡镇姚坂村一户普通的家庭,他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父亲在离家四五十公里外的一个小镇做粮站站长,母亲在家务农。回忆儿时岁月,吴立新说,父亲是激励自己前行的动力。每年夏天放暑假,吴立新就会去父亲工作的粮站。父亲在他眼中很能干,年少的吴立新就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父亲那样全能的人。

带着这个梦想,吴立新一直刻苦学习。初中毕业那年,他的成绩名列全县前二十名,进入安徽重点中学应该毫无悬念。然而在体检中,由于视力不好,他没能被省重点高中录取,一直到各个学校招生录取工作结束后,他的档案才从省重点高中放出,然而这时吴立新已经无学可上了。后经几番波折,他才进入一所普通高中就读。天道酬勤,他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读完了高中,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

吴立新笑着说,他并不是从大学就开始接触海洋领域的,他在清华学习的是流体力学专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人造卫星升天、火箭发射成功、导弹发射等,让他从小就对钱学森、钱伟长、周培源等从事力学研究的科学家十分崇拜。


“成为山东的科学家,很幸福”

1994年,吴立新作为国家放宽政策以来的首批博士后前往美国学习深造。到美国的首站,他选择了位于新泽西州的罗格斯大学航天和机械工程系,在国际著名的计算流体力学学家Zabusky教授团队从事涡旋力学方面的研究。1995年,Zabusky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结题,威斯康新大学麦迪逊分校气候研究中心的招聘启事引起了他的注意。在这里,他完成了科研方向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变,从涡旋动力学方向转向海洋动力学研究。

后来,吴立新又从海洋动力学方向跨越到气候动力学,他所从事的“海洋气候年代际变化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所发展的气候模式动力实验体系被全球多个著名的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所采用。

2001年前后,青岛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向吴立新“抛出绣球”。2005年,吴立新来到了海大。“当时有人认为我可能到了山东会‘水土不服’,其实成为山东的科学家我感觉很幸福。”吴立新说,山东是海洋大省,文化包容开放,聚集着非常多海洋科技的力量,尤其是青岛崂山已经成为全球海洋科学家的热土。

多学科融合让海洋“透明”

近年来,吴立新和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透明海洋”计划。让海洋透明,吴立新用“看得清”“道得明”“报得准”来解释。“看得清”就是用观测设备、技术知道海洋里面有什么;“道得明”就是海洋里发生的事情能讲清楚;“报得准”就是对未来海洋如何变化能有准确把握。

“‘透明海洋’的目标是我们想知道中国的近海太平洋、印度洋正在发生什么,将要发生什么。对海洋本身变化的认知和对未来的预测把握,对经略海洋、推动海洋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程和科学计划。国家的海洋利益拓展到哪里,我们的‘透明海洋’工程就建到哪里。”吴立新说。

在吴立新看来,今天的海洋科学,创新的学科链很长。“透明海洋”工程就涵盖了很多学科,特别是对未来海洋环境变化预测,需要用到超级计算机。“我在北大读博时,我们是国家比较早的甚至是最早一批用超算来解决流体力学问题的学生,这样的学科基础培训对我今天从事海洋科学研究非常有帮助。我常鼓励学生要把基础打好。”

来源:海洋高等研究院 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公众号;齐鲁晚报

作者 : 李爽 姚鹏



全军覆没!麻省理工零录取中国学生,斯坦福取消中国大陆面试

【实验室用户专属大礼包】易科学教你足不出户赚钱小妙招

暑期测试不打烊!易科学陪你做实验

收藏!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VS 原子力显微镜(AFM)

干货 | 带你走进神秘核磁:NMR在结构确证中的应用策略

干货 | 二次离子质谱大科普!TOF-SIMS及D-SIMS实例分析


投稿、授权、合作事宜请联系market@yikexue.com


或微信ID: yikexue2018

虚位以待,易科学等你来!

(详情点击图文)

长按关注易科学

了解最新科研动态

不只有你在看,我也在为中国科研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